点击数:521 次 录入时间:2012/6/20 17:02:36
沐沐的防御心很高,但也很温和。他不想说就不说,偶尔回答几句很短的句子。但听到妈妈带着哭腔的表达,沐沐情绪似乎开始变化,开始坐不住了,身体在动,眼睛一直在盯着妈妈的脸:“你就是这样,总是哭。”
“妈妈除了哭还是哭,从来什么都不说,在单位里委屈也不说,在家里委屈也不说……我恨死她这么懦弱……一切都放在心里,不告诉我……我很难受。我不想她受委屈……但是她对我却不是这样,总是批评我不好,说我不听她的话,所以才……每次我难受的时候都指责我不好,让我心情更差。”除了发脾气的时候,其实沐沐表现很不错,体贴,生活自理能力较强,主动学习,爱看书……
我们在最亲近的人那里最放松,表现最真实。但是不同的人表达方式不一样,有的人会选择和家人说说自己的委屈,家人也会表达支持;有些人会压抑在心里,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,借助事情情绪就开始泄洪,把家人当做让他受委屈的老板、同事等,朝着家人大发脾气。不能理解的家人经常会觉得受伤,矛盾和隔阂就此产生。和沐沐妈妈有同样问题的家长,主观意识上不想让孩子承受大人所受的委屈,但是遇到不如意的情况,情绪就变得无处可逃,带着指责的唠叨就朝着孩子铺天盖地而来。孩子成了情绪接受的最底层,而且是变了形的带有伤害性的情绪。
孩子是最聪明的,他能心无旁骛地观察着家庭里发生的一切,观察他所关心的人的情绪和行为。同时,他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观察到的内容调整行为。孩子知道家长心情不好,知道家长的话中有不少所谓正确的道理,但是他心情却不好,没有地方可以宣泄。孩子主观意识上也不想对家长发火,但是当自己发火时候无论父母说了什么,都成了“火种”。孩子和妈妈用着同种方式处理情绪,但都不是有效的处理方法。 对于这种情况,孩子和家长都要学习选择合适的方法处理情绪,增加冷处理空间,增加情绪宣泄的延迟,增加对自身情绪的觉察,增加自我反思,学会合适的表达方式等等